
什么是“网络厕所”?它是否已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
“网络厕所” 确实已成为网络暴力的 “温床”。
一方面,“网络厕所” 为网络暴力提供了隐蔽的场所。由于其匿名性,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对他人进行攻击和辱骂,不用担心被追究责任。这种匿名性使得一些人更容易释放内心的恶意,从而加剧了网络暴力的发生。
另一方面,“网络厕所” 容易引发群体攻击。当一个人的信息被发布在 “网络厕所” 后,往往会吸引一批有着相似负面情绪或不良心态的人聚集在一起,对被曝光者进行集体攻击。这种群体攻击的力量非常强大,会给被攻击的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此外,“网络厕所” 的存在也使得网络暴力更加难以监管和制止。其隐蔽性和匿名性使得监管部门和平台难以迅速有效地发现和处理网络暴力行为,从而让网络暴力在这些地方得以滋生和蔓延。
一、“网络厕所” 的定义和形式
定义
“网络厕所” 通常指的是一些匿名社交平台或特定的社交圈子,这些地方具有高度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用户可以随意发布和传播内容,如同在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厕所里可以随意涂鸦一样,不受太多限制。
常见形式
匿名论坛和社区:一些以匿名为主的网络论坛,用户在注册时不需要提供真实身份信息,或者仅通过临时生成的账号登录。在这些论坛里,人们可以针对任何主题发表言论,例如 “抗压背锅吧” 曾被视为典型的 “网络厕所” 类型的论坛,以电竞圈的话题为切入点,但其内容往往充满攻击性。
社交软件群组:部分社交软件中的群组也可能成为 “网络厕所”。比如某些临时组建的 QQ 群或微信群,群主对入群人员审核不严格,群成员在群里可以匿名发言,一旦有人挑起话题,可能引发大量不文明、攻击性的言论。
匿名投稿类账号: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存在一些接受匿名投稿的账号,这些账号往往会将投稿内容直接发布出来,而投稿者的身份被隐藏。其中一些账号会吸引大量关注,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但内容质量和导向却难以把控。
匿名机制的掩护
责任逃避心理:在 “网络厕所” 中,由于用户的真实身份被隐藏,很多人会产生一种责任逃避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不需要为所发表的言论负责,从而肆无忌惮地释放恶意。例如,在匿名论坛上对某个明星进行造谣和辱骂,因为不用担心被追究责任,所以这种行为可能会频繁发生。
低门槛引发的冲动行为:匿名使得进入 “网络厕所” 的门槛极低,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容易引发人们的冲动行为。在没有身份约束的情况下,一些原本可能会克制自己的人也会在情绪的驱使下发布攻击性言论,而不考虑后果。
群体极化效应
情绪传染和共鸣:在 “网络厕所” 的环境中,负面情绪很容易在群体中传染。当一个攻击性的话题被抛出后,往往会引起其他用户的共鸣,他们可能会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加入到攻击的行列中。例如,在一个讨论校园事件的匿名群组里,如果有人开始对某个涉事学生进行恶意揣测和攻击,其他人可能会跟着起哄,使攻击的力度和范围不断扩大。
缺乏理性思考和制衡:“网络厕所” 中的群体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和自我约束机制。由于没有明确的权威或规则来引导和制衡,用户们在发表言论时往往仅凭个人的情绪和偏见。这使得一些不实信息和恶意言论在群体中迅速传播,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对个人的伤害
心理创伤:“网络厕所” 中的网络暴力会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例如,一个普通人被匿名曝光个人隐私并遭到辱骂和恶意揣测,可能会导致其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引发自杀等极端行为。
声誉损害:对于公众人物来说,“网络厕所” 上的恶意信息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声誉。即使这些信息是毫无根据的谣言,也可能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影响他们的形象和事业发展。
对社会的影响
破坏网络环境:大量不文明和攻击性的言论充斥在 “网络厕所” 中,会破坏整个网络环境的和谐与健康。正常的网络交流和信息传播受到干扰,用户在浏览网络内容时不得不面对这些不良信息,降低了网络体验。
引发社会矛盾:“网络厕所” 中的一些话题可能涉及社会敏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例如,关于地域歧视、种族歧视等内容的恶意传播,可能会激化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
平台管理方面
加强身份认证机制:平台应提高用户注册的门槛,尽可能减少完全匿名的情况。例如,采用实名制与匿名制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一些重要的操作或发言,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以增强用户的责任意识。
内容审核和监管:平台需要加大对内容的审核力度,利用人工智能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和处理 “网络厕所” 中的不良信息。对于多次发布违规内容的用户,应采取封禁账号等严厉措施。
法律和教育层面
完善法律法规: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关于网络暴力和匿名平台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使执法有法可依。例如,对于在 “网络厕所” 中恶意造谣、诽谤他人的行为,应按照法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
网络素养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网络行为规范意识。通过教育,让人们认识到 “网络厕所” 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二、“网络厕所” 成为网络暴力温床的原因
三、“网络厕所” 的危害
四、应对 “网络厕所” 问题的措施
“网络厕所”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需要平台、法律和教育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来加以整治。
“网络厕所”是指一类匿名社交空间,其载体根据平台不同可分为 “BOT”账号、贴吧、群组等6。这类账号有多种名称,如“厕所号”等,在二次元、追星族、游戏圈中较为流行。网友可通过后台向这些账号发送私信投稿,账号所有者再将投稿以匿名形式发出,这是“网络厕所”的基本运作模式2。
从类型上看,如果以讨论对象来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二次元厕”主要讨论各类作品中的虚构角色,“2.5次元厕”主要关注明星等公众人物,“三次元厕”则聚焦生活中的普通人2。这些“网络厕所”往往具有特定的主题,数量庞大且分散性强。
“网络厕所”的用户往往年龄较小,多为“05后”的未成年人,他们常被称为“厕友”或“厕妹”,互相称呼“宝宝”,熟练使用各种谐音梗、缩写等网络黑话,并以此筑起高高的围墙,将圈外人拒之门外,同时躲避平台的关键词审查过滤机制2。
二、“网络厕所”与网络暴力的关系
“网络厕所”与网络暴力存在紧密的联系。在“网络厕所”中,内容往往是阴暗负面的,其中不乏对他人的言语贬低、人身攻击、冷嘲热讽等情况。“挂厕”是“网络厕所”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指当事人照片、行为或者言论被网友匿名投稿至社交平台的“厕所号”,随后这些投稿内容会在“网络厕所”中被公开,而评论区往往充斥着攻击性言论,甚至夹杂着不堪入目的侮辱性词汇14。
“网络厕所”的匿名性特点,使得用户在其中发言时缺乏约束感。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暴露,从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发表恶意言论。而且“网络厕所”用户善于用黑话、暗语来表达挖苦和嘲讽,这不仅能够逃避平台的部分审查,还能够以这套规则来筛选所谓的圈内人,从而达到某种群体团结。在这样的环境下,矛盾和冲突容易被放大和激化,逐步消解群体理性,而被攻击方往往难以应对,容易形成一种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的攻击氛围,这与网络暴力的产生和发展逻辑相契合2。
三、“网络厕所”已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
“网络厕所”已经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首先,从内容性质来看,“网络厕所”发布的内容大多是冷嘲热讽、恶言恶语,这种负面的氛围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土壤。例如,在一个“厕所号”较多的社交平台,有帖子晒出他人照片或者网络言论,名义上是听大家评论,但评论区却充斥着各种攻击性言论,像“真恶心”“臭”等留言评论4。
其次,“网络厕所”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为实施网络暴力的人提供了保护。用户不用担心被追究责任,更有胆量去发表一些恶意的、不道德的甚至违法的言论。同时,“网络厕所”为了躲避审查而采用的各种手段,如更改名称、格式,使用特殊手段“防搜”等,也让监管难度增大,进一步助长了网络暴力的滋生2。
再者,“网络厕所”中的一些行为模式容易引发网络暴力。比如在饭圈的“厕所号”中,有人会明里暗里贬低偶像组合里的某位成员意图引战,这种行为很容易导致该成员的粉丝在评论区攻击投稿者,进而引发双方的互相攻击,形成网络暴力局面。而且一旦有人对“厕所”里的某些内容表示异议,就可能会遭到排斥、被贴标签,这种氛围使得理性的声音难以存在,暴力行为更容易蔓延2。
四、补充:“网络厕所”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标题:“网络厕所”背后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在“网络厕所”现象中,青少年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网络厕所”用户多为“05后”未成年人,他们通过这个匿名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其中有部分“厕所”是青少年用来倾诉负面情绪的,如原生家庭主题的“原生厕”,在这里青少年们小范围地展示伤口,试图获取安慰,还有专门的“自卑厕”“焦虑厕”“友谊厕”等,上进焦虑、颜值焦虑和社交焦虑也是这类“厕所”里的重要议题2。
然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这种在匿名环境下的情绪发泄很容易走向极端,变成对他人的攻击。同时,青少年在“网络厕所”中追求群体认同,通过使用网络黑话、遵循特定规则来获得归属感。但当这种群体认同建立在对他人的攻击和排斥之上时,就容易引发网络暴力。例如,当有人不遵守“网络厕所”的规则或者对恶意内容表示不满时,就会被群体排斥,被贴上“敏感玻璃心”“萌萌人”等标签,这种群体压力也会促使一些青少年参与到网络暴力行为中,以显示自己对群体的忠诚和认同2。